海嘯警報中的港町午後

海嘯警報中的港町午後

七月底到八月初,安排了一趟從札幌到函館的自駕旅行。對從未踏足過北海道的我來說,這是一次想親眼看看、親身感受的旅程,也順便為接下來的工作採集一點素材。

原本只是一次安靜的港町探訪,卻意外與一場罕見的全國性海嘯警報相遇。這次的起因,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生了規模 8.8 的強震,震級之高躋身歷史前三大地震之一。隨之而來的,是日本史上第三次針對全國沿岸發布的海嘯警報。

警報一出,函館灣的景象瞬間改變:原本路上逗留的旅客、停泊在港口車輛,紛紛駛離海邊,整片海岸線彷彿被按下了「撤離」鍵。第一次在飯店房間裡聽到全館廣播,清楚地告訴我們必須前往指定樓層避難。那種聲音,不像平常的飯店服務廣播,而是帶著一種無法忽視的急迫感。好在我們提早一天抵達函館,否則可能會被卡在路途中,甚至需要在陌生的地方尋找避難所。

警報在清晨發布,一直到下午都沒有解除的通知。雖然天空放晴、海面看似平靜,但那份不確定感依舊懸在空氣裡。直到路上慢慢出現遊客,我們才決定依原定計畫出發,前往今天的目的地——NIPPONIA HOTEL 函館 港町

這座旅宿的前身,是函館昔日繁盛的昆布工廠,生產的是只有在這一帶才能採收的 がごめ(GAGOME) 昆布。它的黏稠質地富含營養,曾是當地重要的出口品,也是函館與世界建立貿易聯繫的關鍵角色。如今的 NIPPONIA,將工廠改造成旅宿,保留紅磚外牆與厚重木樑,並在空間中加入呼應港町文化的細節——例如以昆布為靈感的裝置藝術,以及大廳那盞以烏賊噴墨形象設計的吊燈,像是將海洋的呼吸凝結在光影之中。

函館本身,作為幕末時期的重要歷史舞台,是日本最早對外開放的港町之一。隨著箱館的開港,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會、融合,形塑了獨特的城市風貌。它曾與香港、那不勒斯並列為「世界三大夜景」之一,如今仍保留眾多洋風建築與異人館,並被指定為「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」。而它的五稜郭,更是柯南電影《一百萬美元的五稜星》的重要舞台,讓這座城市在現實與虛構之間,增添了另一種魅力。

那天下午我們站在港邊,看著港灣在警報後顯得格外空曠。海面反射著微光,靜靜地呼吸著。我想,函館並不只是觀光名所或歷史場景,而是一座真實生活的城市——既迎來無數來自遠方的船,也一次次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與挑戰。

旅途中的突發事件,往往成為記憶裡最深的部分。那天的海嘯警報,像是一層透明的濾鏡,讓我看見了港町不只是風景的一面。它有著潮水般的韌性,也有著老建築般的溫柔,靜靜地迎接每一次的來去。離開函館的那晚,海風依舊,港口的燈光依舊閃爍,彷彿在提醒——旅行的意義,不在於避開不確定,而是帶著它,繼續前行。 

返回網誌